罗杰·海恩斯(Roger Hiorns),1975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2009年获得特纳奖提名。

1991至1993年期间,罗杰·海恩斯在伯恩威尔艺术学院就读,1993年到1996年就读于伦敦金斯密斯学院,随后一直生活和工作于伦敦。

娃娃脸的罗杰·海恩斯擅长在各种物品上使用不寻常的材料来展示一些惊人的变化。他运用硫酸铜晶体、洗涤剂、火、香水等元素创造出了一系列结合特定空间完成的作品。

称 Roger Hiorns 为英国艺术界的炼金术师,应该不为过。寓艺术于化学是他的标志,如2008年的代表作 Seizure,主角是一个伦敦东南的废弃公屋单位,Hiorns 在天花挖一个洞、注入75,000升的硫酸铜。之后是数星期的等待,期间溶液渐渐降温,结晶体渐渐成形,最后把剩馀的液体抽出,送往化学回收中心。

化学作用的结果是房间内铺天盖地的蓝色晶体,空间神奇地转化成闪烁着蓝光的洞穴;不同于一般在建筑空间之中展示的凋塑作品,他把空间内部的所有表面变成凋塑本身,由此把凋塑的概念彻底翻转了。

那座位于 Elephant and Castle(嗯,很微妙的地名,该区的标志确实就是一头背着城堡的大象,不骗你)的公屋一早就预定了要清拆,所以这一开始就注定是只能短暂驻留的作品。后来因为经济衰退,地产商搁置了拆楼计划,作品得以重新开放给公众参观,但当然到最后还是消失了。

Roger-Hiorns-001 Roger-Hiorns-002 Roger-Hiorns-003 Roger-Hiorns-004 Roger-Hiorns-005 Roger-Hiorns-006

 

Roger Hiorns「飞机三部曲」的首件作品是2008年的《无题》,外观是一堆铺在地上的灰白色粉末,起伏有致像山脉模型,而无数粉末的前身其实是客机引擎。

原来将金属化为粉末的技术在现实中颇为普及,成品可为汽车加上亮银光泽,又可压缩成模具以生产零件。製法大概是先以高温处理金属物件,然后把液态金属倒进漏斗,再向滴漏出的液体喷洒水或气体,将其分解成细小的颗粒。

不过,飞机引擎的情况比较特殊,它本来就得承受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所以相对于铝金属661°C的熔点,引擎中的镍、不鏽钢和钴要达1400-1500°C才能熔化,而极耐热的钛金属更要再分开处理。虽然英国有一些「金属化粉厂」(有正式名称吗?),但要找一家拥有一台特大熔炉的却绝不容易。

艺术家自言,作品是他过往概念的延伸:对物件进行非物质化的处理,进而印证凋塑不一定要拥有固定实体,也不一定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存在。「飞机引擎就是强势社会性物体的绝佳例子,我要将它变得极细,以此方式羞辱它。」

Roger-Hiorns-012

 

 

2011 年,纽约 MoMA PS1 办了一个「September 11」展览纪念9.11十周年,这一堆粉末也是展品之一,George Segal 的作品《长椅上的女人》似乎在看着它沉思。Hiorns 把引擎这个拥有丰富涵义的「社会性物体」彻底暧昧化,纵使他在创作时并没有考虑到9.11的议题,化灰的引擎作为一个暧昧的容器,却可以盛载不同的敍事与意蕴。

2010年的飞机作品还是叫做《无题》,这次使用的一双引擎是我们熟悉的模样,内部却塞满了粉末状的抗抑鬱药。对于 Hiorns 来说,空中航程本身就很引人入胜:地面可能是某片无人烟的荒野,万呎高空之上却有飞机载着几百个互不相干的陌生人,在半空中或睡或吃或看史力加,对于机舱外的世界、甚至身处飞机中的事实几近无知觉。

机械是我们创造的,却使我们疏离现实世界;每次我们步入机舱之中,就像是一种切断与世间所有连繫的仪式。但艺术家不愿单纯地批判异化,他加入抗抑鬱药,就是希望把异化的感觉进一步推演至荒谬,看看能否转化「引擎」和「飞机」的概念。

Roger-Hiorns-013

 

次年 Hiorns 再提出「系列」中的第三个方桉,不同的是这次的规模更大,因为他要用上整部747客机。计划是要把它完整埋在50米深的地底,从地面看是完全隐形的,但会有楼梯通往飞机内部。他的灵感来自蓝屋《Seizure》,那次他留意到人们把这个完全人工的环境当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被他们想像的「崇高」彻底压倒。这个有趣的现象令他想到要再尝试提供一个特异的空间,让人们像体验普通的机舱空间一样,在完全静止且陷于地底的飞机内逗留9至12个小时,看看会出现怎样的行为,算是一个心理学实验,而不是挟艺术之名的奇观或娱乐。或者是我敏感,这个说法令我想起他的前辈校友 Damien Hirst……

 

Roger-Hiorns-007 Roger-Hiorns-008 Roger-Hiorns-009 Roger-Hiorns-010 Roger-Hiorns-011

文章作者:查映嵐;来源:艺术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