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AAD 访谈为大家邀请到的是
Chen 同学 / AAD 2015-16 年学员
目前就读于
法国阿维尼翁高等艺术学院 艺术品修复专业
曾就读
圣艾蒂安高等艺术与设计学院 / 造型艺术
洛林高等艺术学院 / 造型艺术
鲁迅美术学院 / 综合材料绘画

不知不觉,在法居留时间已逾五年。

 

回想起自从二零一四年末来法,中途因学业辗转旅居巴约纳、巴黎、梅斯、圣艾蒂安等城市,目前暂落脚于阿维尼翁,不由得发觉似乎有必要为这五载的喜怒哀乐留下点文字上的痕迹了。恰逢旧时的师友要求,也恰逢今年二月来日本福冈的研究交流计划顺利完成,却在临行前因欧洲新冠病毒疫情急速恶化而返法计划受阻,暂时滞留于东京而有的难得的“游手好闲”的时间,终于得以下定决心回溯过往,望能温故知新。

关于临行前在驻沈阳法国领事馆的签证申请面试的记忆现在已然模糊,但当时面试官在最后带着一种复杂的笑容,指着他手上一幅爱德华霍珀作品问我作者是谁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我用极为生疏的法语说出这个美国人名字的时候,他满意地又笑了笑,对着身旁的另一位面试官小声地说:“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一样…”。如果我当时没有理解错,那么这个记忆片段依然清晰的原因可能是当时的我天真地以为这是种赞许,甚至可能仅仅是因为我听懂了一句我本不该听懂的法语而窃喜。

时至今日,对于当时那句 “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一样…” 我有了些属于自己的解读,但是是对是错,是否为过,无从得知。

 

 

不幸的是,当时本计划好同去往法国的另外两位同学未获签证。十月末,我就独自一人到达了法国西南边陲的巴约纳 Bayonne,这里隶属于具有高度独立意愿的巴斯克地区 Pays Basque,城区边缘便是终日大风大浪的大西洋。向往冲浪圣地的比亚利兹 Biarrizt 的运动爱好者们不分季节地在这一地区聚首。而我,带着两个大行李箱,说着一口数月速成的蹩脚法语,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小房间躲起来。

当时的法国中介是个亚裔的法国人,能用中文说出只言片语,和我,能用法语说出只言片语,在一起聊天时颇为滑稽。在巴城的住宿和学习被安排在一处名为年轻工作者公寓 Foyer des jeunes travailleurs 和巴约纳艺术中心 Cité des Arts 的工作室里。然而无论是公寓众多的高中生、不继续高等教育直接工作的年轻人,还是学校清一色的未满十九岁预科生,都让我这个已读完大学本科的语言不通的外国人略显尴尬:“你来这地方干什么?” 没人真的问出口这个问题,但眼神、行为间透露出的好奇已足以道出这种疑惑。

学校和中介为我安排的课程仅为每周三全天的造型创作课,周四晚上的艺术史和周五晚上的绘画课,执教的教师都来自巴斯克高等艺术学院 École Supéireure d’art Pays Basque。前两门课程的同班同学都是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普遍是我父母的同辈人。如若当时能具备现在的法语水平,便能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很多上到哲学与国家大事,下到柴米油盐的诸多趣闻   (法国的五十至六十岁中年人爱好聊天,也是个人以为颇具代表性的年龄层。他们很多出生、成长于法国 “辉煌三十年” 后期,在八零、九零年代进入青壮年和工作时期,对于法国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有着十分丰富的见解,而当你谈及法国以外的世界时,他们的回答会更耐人寻味。)

周五晚上的绘画课会持续到晚上十点,有点儿夜校的意思。学生全为高中生,执教的则是一位有着巴黎美院教育背景的白发老先生Dominique。每晚临走前,他都会要求每个学生对其在课堂上进行的创作进行展示和说明。由于我已有的绘画学习经验,以及不足的法语表达能力,他没有对我进行过多要求,这便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当一个观察者。

Dominique在和一位参加绘画课的同学交流
照片由笔者拍摄于巴约纳艺术中心工作室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部分绘画课学生的作品
照片由笔者拍摄于巴约纳艺术中心工作室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

当时笔者根据以上图片所写的朋友圈配文:
羡慕外国孩子们学习艺术的自由无畏的态度,
他们中的很多画出来的作品都像是我们所说的儿童画,
但是这种天真和自信是我自学画以来从没拥有的。
所以一代代艺术大师扎根于此,
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短短的几句话,现在看来,也像当时的那些画作一样天真而自信。

法国的艺术教育和中国差异很大,也并非完美。不十分恰当地说,两者是相反的。前者优势在于一开始,艺术教育的重心便放在了学生自我对外部环境或内心世界的关注点上,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教授其所需的技术。与此同时,对于和学生兴趣点相关的艺术或者其他领域的研究、文献参考、理论支持也需要其本人不断进行构建与补充。这一点不存在于一开始便需要 “师傅领进门” 的中国艺术教育,对于个人艺术方向的发展是需要靠对技术进行日积月累的磨练,并到达一定程度后实现质的突破才能获得的“靠个人的修行”。

若贸然得出结论说这单纯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难免有失偏颇。我自二零一八年至今关注并研究的日本艺术家小沢刚是东京艺术大学的教授,他的作品自始便在探讨西方的艺术机制,包括公共教育方面对于日本的适用性。在他二零一八年于日本千叶美术馆的个人展览的画册中提及了东京艺术大学在些许年前最终决定将西方的古典石膏像弃置不用的改革,并深刻质疑了艺术院校的入学资格考核中是否真的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所谓 “技法”。

所以对于即将来法或者有意来法的留学生,法国注重辩证、思考、引经据典的艺术教育方式是否适合自己,这种艺术创作的方式在真实的现实社会的适用性如何等问题,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了解和审视的。

 

 

由于在巴城预科学校的课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张,因而更多的闲暇时间,大都在自己的房间里度过:画画,捣鼓小东小西。所谓的多数抵法不久留学生的通病,由于起初的语言障碍而不善于与本地人打交道。这里我不想进行像那些置身事外的人一般的说教:不必害羞,积极沟通、增进自信等等…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行为处事方式,明自己所好,取自己所需便好。若身处大城市,交通信息发达,相关的艺术活动信息尽可能多地进行了解与参与,也不失为一种高效且直接的学习方式。

尽管巴约纳地处偏远,但自二零一五年伊始,我便尽可能地每一个月去往巴黎一次。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十分中心化的国家,法国众多大型的、具有话语权的艺术文化机构都汇聚在其首都。时不时地短期寄居于巴黎数日,拜访形形色色的艺术中心、博物馆与画廊对于学习艺术的各色人等始终都是一眼重要的灵感源泉。

每年每季都会更新的

巴黎都市圈艺术地图

这种方便又美观的小册子标记了众多从巴黎市中心到偏远都市圈的大大小小艺术机构以及其目前正在举办的展览和相关艺术家, 是探索巴黎当代艺术十分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更为方便的是,很多的画廊或者其他艺术机构都会免费提供,你需要做的就从他们的前台顺手拿走一册。

( 图片来自互联网 )

专门的当代艺术门户网站

Slash Paris

同上面提到的巴黎都市圈艺术地图一样,Slash Paris也提供非常丰富的当代艺术咨询,你可以在该网站上轻易找到当下正在进行的艺术展览及其地点、时间和简介等信息。网站还会用红色字体标注某些即将结束的展览或者即将开幕的展览。浏览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机构、艺术家姓名、地点进行不同类型的筛选。

( 图片来自互联网 )

 

 

搜集足够的最新的相关咨询的同时,每年年初也是法国各大艺术院校的入学考试逐一启动的时间。不同于中国国内的联考和校考机制,法国不具有联考这一项目,每位艺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对自己心仪的艺术院校的考试咨询信息进行关注,最方便、快捷、准确的方式就是直接登录其官方网站 (使用谷歌搜索学校的全称或者首字母所写,一般情况下一条搜索结果就是学校的官方网站。鉴于国内无法使用谷歌浏览器的情况,可以参考中文介绍的相关信息链接:www.campusart.net )

考试的时间根据不同的学校考试细则而定,整个流程一般分为预注册 Pré-iscription, 投送行政文件或 / 和考生作品 Envoie des dossiers, 第一轮资格筛选 Pré-sélection, 考生如若通过了第一轮资格筛选,便会获得学校的邮件或/和信函通知,在相应的时间和地点携带相关的文件和作品进行的最后一轮面试 Entretien很多学校没有设置第一轮筛选,只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寄送了完整的行政材料,都会获得面试的资格。至于设置第一轮筛选的学校,它们也往往是考学难度相对更高的学校应试者对于作品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展示和组织的能力便是首先受到考验的。

笔者第一次收到的来自南锡国立高等艺术学院 (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 de Nancy ) 和尼姆高等美术学院 ( Éco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Nîmes ) 的面试通知函
二零一五年三月摄于笔者家中

拥有了五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后写下这些文字可谓轻车熟路,然而当时的笔者却着实为了这些外文的条条框框摸不着头脑,而对于更为关键的面试流程与技巧更是一无所知。因而不出意外地,首场和第二场于南锡国立高等艺术学院 (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 de Nancy ) 和尼姆高等美术学院 ( Éco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Nîmes ) 面试均以落选而告终。总结了失败经验后,在第三次于土尔高等美术学院的面试后虽成功被录取,但又因无法及时提交法语等级考试 B2 等级成绩而最终未能就读。

令笔者痛失良校的法语等级考试 ( TCF ) B2 等级证书。即使在国内通过了 TCF 考试,到达法国后需要申请学校的考生仍需要在法国的法语培训机构进行新的考核。具有考核资质并组织相关考试的机构信息可查询法国国际教育网站:https://www.ciep.fr/

 

图片为笔者二零一六年一月获得的 B2 等级证书
由笔者提供

所以显而易见地,法国艺术院校的申请考核对申请者所要求的内容绝不仅仅是几幅作品那么简单。除了具备实用与有效的面试技巧和对当下艺术现状的了解之外,考生也需要对意图申请的学校本身也要有一定程度上了解与分析。最为直观且有效的方式便是在其开放日 ( Journée porte ouverte ) 期间前往学校进行参观。在学校的开放日期间,在校学生会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且会积极地与来访的的学生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学校的各种多媒体、材料工作室也会届时开放给公众,是一个从学校内部了解学校硬件和软件配置的绝佳机会。

综上,来法参加艺术院校的招生考试对于我们这些外籍学生来说,是一种颇为特殊的体验。

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去力图融入另一个迥然不同的行为思考模式,不免得会让人从心理层面感到某种失重感。其来源,先抛开语言、文化的断层不谈,首先应该和中国中、高等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某种脱节有关。笔者在国内大学期间,没有任何课程涉及 “校园外面的世界”,学生们或在守在工作室里闭关苦修,或在艺考培训班中谋取外快,作为一个预备艺术从业者却对艺术机构的运作方式全然无知。后者复杂的机制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灵感迸发后舞彩弄墨,更是需要行政、商业运营、艺术品管理与展示乃至艺术家个人能力与魅力紧密相关。这一切,都可以从一个简简单单的艺术院校申请活动中看出:你需要展示的不仅仅是物质性作品,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能力所展示出来的艺术性。

波尔多美术学院 2015-16 开放日现场

同样也是在五年前的波尔多高等艺术美院的开放日期间,机缘巧合地遇到了 AAD 的负责人丁老师。由于二零一五年夏未能获得录取,烦闷与沮丧之余,从丁老师处了解到其位于巴黎的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与理念,似乎为当时让我手足无措的处境提供了一条新的选项。

同年七月,还是两个行李箱,笔者搬离了巴约纳。距离上次回巴城看望几位友人,又已逾四年。

临行前清晨的巴约纳城区
二零一五年七月笔者摄于巴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