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碎片”——陈箴作品回顾展,PERROTIN画廊
26/04-07/06/2014,PARIS

陈箴,1955年生于上海,装置艺术家,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和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赴法国留学,先后在巴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造型艺术研究院学习。25岁时得了溶血性贫血,医生说可能只有5年寿命;31岁的他只身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开始当代艺术创作;他45岁因癌症于巴黎去世,艺术界为纪念他而举办的各种展览,直到今天仍未落幕⋯⋯

陈箴作品回顾展,将运用画廊的全部空间,带来大约30件艺术家自80年代以来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展出作品中将会有多件艺术家非常重要的装置作品,其中还包括艺术家从1996年开始计划,并在2004年,艺术家过世4年之后才制作出来的《货币兑换所》(”Le Bureau de Change”)。

chen-zhen-perrotin-2014-001

 

同时还包括艺术家30年之间有关于艺术家个人体验和环境巨变的大量画作,年代跨越了,文革,中国经济改革和艺术家在西方生活的十五年。

陈箴自25岁开始忍受溶血性贫血给他带来的痛苦,同时,他也开始了他心灵上的静修。可以说这时候开始,疾病和静修一直伴随着艺术家走过了一生。在他于80年代在西藏的静修过程中,艺术家从他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提取并绘制了许多以“出生”“朝圣”“死者”为主题的绘画作品(1983-1984)。同时他也创作了一系列抽象油画,包括以“太虚”为灵感的《游荡的气》(“Qi Flottant”,1984)。

142

 

对于陈箴来说,“太虚”这种象征着宇宙和人内心深处的完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自1986年到达巴黎开始,面对东西文化的冲击,陈箴仍继续他在视觉方面的挖掘,并有了试图参加建立一个新世界的欲望。
经过三年的思考和研究,陈箴逐渐放弃了油画,并从1989年开始直接运用现成物品进行创作,对人类,消费社会和自然间的关系进行询问。在这次的回顾展中,GALLERIE PERROTIN首次展出了陈箴初到巴黎这个时期的几幅油画,将其展出在艺术家一系列雕塑作品的对面。

Courtesy: ADAC -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Chen Zhen       Photograph: Claire Dorn

Courtesy: ADAC –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Chen Zhen Photograph: Claire Dorn

 

[highlight]“人的欲望导致了物品的泛滥;物品的泛滥侵犯了自然;自然的失衡对人类进行反抗与报复。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过程。” ——陈箴笔记[/highlight]

他曾把“水”“土”“火”等自然成分放入作品中,创造了一个物质与自然对话的精神空间,并提醒生活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物质世界中的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火”,常象征着“一个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变”,围绕这个元素,陈箴运用煤炭,玻璃,金属,烧掉的报纸等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如1991年的作品《最后的肖像/蛰伏》,和他曾在一片烧焦的森林中悬挂99件被扔掉的废品,暗示废品和森林命运相同,希望它们可以得到超脱。在这次展览中展出的装置作品《图书馆》(1999-2000)中,艺术家将报纸这种“时间的快照”的人工产品烧掉,将其带回灰烬的自然状态,好像提供了一种新的开始的可能。

chen-zhen-perrotin-2014-004

 

陈箴的特殊个人经历和对洞察生活细致入微的个性,使得他对生命与时间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与反省。他关注东西方哲学,同时又研究风水,90年代时他对道教的理解被广为流传。他擅长以情境和生活中常用物件作为线索,以隐喻和反讽等手法,将中西方文化的对话放到哲学维度加以审视。陈箴的作品是以一种“跨越文化”(“超越文化”)的思想模式为基础的,一种被他形容为“超经验”的概念:不同经验之间相互摩擦的一个超然存在的空间。这是一个活跃的空间,一个能量场,在其中矛盾和张力已经初具规模,但同时也是一个多种能量流相互接触的一个空间。这一“三重适应”的过程,陈箴形容为“抵抗-共鸣-抵抗”,它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国家之间或者文化之间,艺术家在初次来到欧洲时就体验到了。

对于这种“抵抗-共鸣-抵抗”的感受,陈箴在他1997年《圆桌,肩并肩》的作品中特别表现了出来。《肩并肩》呈现了两个相连的木质桌子(作品愿意为三个桌子,最终只实现了两个),在桌子的边缘围绕着嵌入了多把东方和西方风格的椅子。
这件作品触及到了“不同文化对话之间的困境”这种现实存在,也且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艰难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在桌面上写下了“永恒的误会”这句话。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件作品仿佛解释了:“相互交流的欲望,是如何频繁的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想之间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相交这一现实的”。

chen-zhen-perrotin-2014-005

Courtesy: ADAC –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Chen Zhen Photograph: Claire Dorn

 

作为一个外来者,面对文化间的冲击,和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空隙,陈箴总是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能填补空隙,就如同他也试图将不同形式的知识相连,超越不同的领域的限制,比如艺术、社会学、医学、生态学等。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多次涉及到他的祖国,比如1999年的作品《令人兴奋的分娩》(”Exciting Delivery”):艺术家用自行车编织形成一个蝶蛹形的雕塑,象征着飞速变化着的中国。另一个例子是1997年《社会调查——上海1》(”Social Investigating-Shanghai 1″),艺术家在他出生的这个城市做了一个很有野心的调查,试图运用大量的系列摄影和绘画来讲述关于这个城市突变的故事。

chen-zhen-perrotin-2014-006

Courtesy: ADAC –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Chen Zhen Photograph: Claire Dorn

chen-zhen-perrotin-2014-007

Social Investigating-Shanghai 1

 

[highlight]“只有当你认识了东方,并也介入了西方之后,才能真正确立你自己的观点。在审视世界的同时,也检验自我。” ——陈箴[/highlight]

陈箴的作品也是一根由外部世界联系其心灵世界的线索。1999年作品《超越弱点》(Beyond the Vulnerability),艺术家用蜡烛制造了一系列脆弱的微型建筑,构造了一个想象中的景观。这个作品的灵感起源于艺术家在巴西和一群来自萨尔瓦多贫民窟的孩子们共同相处的一个月的经验。通过艺术,通过向孩子们展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六个不同的建筑形式,陈箴帮助他们思考和看清他们身处的这个城市。2000年,他延续了这个想法创作了作品《无疆界的村庄》(”Un Village Sans Frontiere”),用从世界各处收集而来的99个儿童的椅子,并在椅子上面用彩色的蜡烛建造了一个有一个的“地球村”。(在中国,蜡烛象征着一个人的一生)他曾经写道:“用蜡烛(来做这个作品)是有特殊的用意的:建造一个无疆界的村庄的权力的义务在我们的手中,但我们的愿望总是投向未来的一代。”

 陈箴巴黎回顾展

Courtesy: ADAC –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Chen Zhen Photograph: Claire Dorn

 

陈箴来自于一个医生家庭,他的致命的疾病始发于八十年代,并慢慢浸入了他的作品当中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部分。艺术在陈箴的理想中,是治疗改善人性和自然命运之间关系的过程,他深切而全身心地关怀人类的处境和未来,唤醒人们去看清生命现实的意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chen-zhen-perrotin-2014-009

Courtesy: ADAC –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Chen Zhen Photograph: Claire Dorn

 

对于他而言,艺术和中医就如同阴与阳一般归属于同一个辩证法。是这种生存下去的愿望,这种创造的能量,让艺术家找到了在对立,对抗,和世界的美之中找到灵感。陈箴把这些传给了我们,并留在了他的身后。

[highlight]“他的思维很活跃,又善于表达,我跟他的交流往往是彻夜长谈。陈箴最后一次住院三个星期后,就去世了。我在他住院前一天见到他,虽然是腰疼难忍,但谈的依然还是作品和计划。那时他对即将要办的展览和自己的身体都充满信心。” ——严培明[/highlight]

 

[highlight]“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实际是他创作最为成熟时,思如泉涌,却病痛缠身。最后的展览是在不断打止痛麻药的情况下完成的。医院拍片结果发现癌细胞像珍珠一样爬满脊椎两侧,他痛得要站着睡觉。” ——陈箴妻子徐敏,同时也是陈箴作品的经纪人。[/highlight]

2000年辞世,享年45岁,世界各大艺术机构代表及艺术家300多人在巴黎贝拉雪兹公墓参加陈箴的葬礼,哀悼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从2001年开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希腊、荷兰等国家先后举办陈箴作品回顾展。

2014年5月,“陈箴的朋友”组织 (ADAC) 和Galleria Continua合作,通过Skira发行关于陈箴作品全集集的第一册,将囊括艺术家从1977年到1996年的作品,并分成五个主要部分,涵盖众多艺术家和作家与陈真的对话记录,艺术家个人的文字记录等等。借由“永恒的碎片”这个回顾展,艺术家的作品集第一册将同时在GALLERIE PERROTIN推出,并由Chen Bo, Daniel Buren, Lurenzo Fiaschi, Adelina con Furstenberg, Hou Hanru, Hans Ulrich Obrisht 和 Jerome Sans进行介绍。

其他作品及介绍:

这是一件在特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作品。十位艺术家分别被邀请在巴黎市中心的十个私家天井花园内做作品。主题是“私人通行”。陈箴将1400支塑料玫瑰花种植在2立方米的牛粪上犹如一块翻起耸立的土碑,对美与丑进行重新的评判,比如被认为“丑”的牛粪是有价值的自然养料,而鲜艳夺目的玫瑰花则是毫无香味的人工产品。真与假;丑与美的倒错与矛盾的重叠,反映了当代人远离自然,成了现代城市的“软禁囚”以及自我满足的虚荣心而造成的“井底之蛙”的狭隘目光。

chen-zhen-perrotin-2014-010

自然与人工产品-重译鲜花插在牛粪上,1991

 

[highlight]“得了病就已经晚了,最好是不要得病,这就是我的药方”[/highlight]

陈箴将水晶玻璃制成的11个人体主要内脏器官,展示在一个黑色单薄的玻璃平台上。这些器官既清晰可见又晶莹剔透,它们是脆弱的,易碎的,且直接被展示于公众空间,暴露在环境之中,这些美学的线索引发出一系列不舒服的情感。这些器官在材料和环境之间建立出映射关系,将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直接反射到器官内部,提示出人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内因与外因的互通作用,另外也呈现了生命的价值观及它的脆弱性。一个破碎的玻璃椅子在桌子旁边,作为一种脆弱性的提示。黑色是沉重和严肃的象征,更加接近死亡,好似我们能够简单的看到死亡的内部,生命竟如此敏感及脆弱!

chen-zhen-perrotin-2014-011

水晶的体内风景,2000

 

“永恒的碎片”——陈箴作品回顾展,PERROTIN画廊
26/04/2014-07/06/2014,PARIS

Galerie Perrotin
76 Rue de Turenne
75003 Paris 

文:孙熳 Estran 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