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风景组画】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规模空前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让研究和思考很难跟上现实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特有的城市现象,例如城中村(新疆村),蚁族聚集地(唐家岭),拆迁钉子户(最牛钉子户),占地若干平方公里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天通苑)。很多城市现象在两三年,甚至几个月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被新的景观替代。

面对中国式的飞速城市发展,目睹一幕幕的城市巨变,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来记录这个过程。正如建筑师王昀说的:“记录现象,这很重要。中国现在正在迅速变化,没等你想明白就消失了。记录下来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城市化风景组画】正是这一记录过程的初步成果。通过建筑绘画的形式呈现今日的城市现实和明日的城市可能性。它们既是对现实的具体记录,也是由现实引起的对城市未来情境的思考和设想。它们把这些身边的城市角落演绎为动人的城市化风景。 目前4幅作品仅仅是【城市化风景组画】的开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将为【城市化风景组画】提供无尽的创作资源。我也将竭尽所能挖掘这一进程有趣的地方,推出更多的作品。 —— 李涵

lihan-1

 

彩虹多利省,澳大利
Rainbow Town, VIC, Australia

彩虹镇(Rainbow)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的一个人口不断萎缩的偏僻小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拯救这些即将消失的小镇。这个看似与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命题最终将答案指向家园,正所谓故土难离。一个乌托邦式的小镇构想浮现:人口减少导致城市公共设施不断萎缩衰败,但不一定消失。它们或许进入一个更坚强更有生命力的载体——家庭。彩虹镇成为一个城市设施回归家庭后的社区。留在彩虹镇的家庭都被赋予了城市的功能,例如在一个喜欢孩子的家庭设立家庭幼儿园,在一个喜欢读书的家庭设立家庭图书馆,在一个电影发烧友的家庭设立家庭影院等。城市化进程演变为家庭化进程。《彩虹镇》的创作延续了建筑师参与城市问题的传统形式——建构乌托邦,但我意识到了今日建筑师在社会上的局限性。绘画式的结局强调的不是如何实现‘奇想’,而是对城市无尽可能性的挖掘和呈现。

 

西直站,北京,中
Xi Zhi Men Metro Station,Beijing, China

西直门地铁站是我在北京上下班的必经之地。这座北京换乘距离最长的地铁站所呈现的漫长和拥挤,有序与无序,与彩虹镇的空旷和平静形成剧烈的反差,令我产生了记录这座车站的冲动。

在我看来西直门地铁站的要点在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线性空间(换乘路径),同时它挤满了人。因此记录的重点是如何表达复杂空间的连续感。我最终决定通过全景图的形式进行记录。这种方式可以获得空间上的连续感,但它的问题是:当空间复杂时,必然会造成前后元素间的相互遮挡。透明化是解除遮挡的方法,但是透明会导致叠加,最后使空间变得更加混乱复杂。《西直门》使用的方法是剖切。通过一把‘无形的刀’在遮挡物上切开口子,露出后面的空间。这种方法不仅取消了遮挡带来的空间表达的局限,同时也清晰反映了元素的前后关系。

如果说《彩虹镇》描绘了一个设想,《西直门》侧重的是对现实的记录,它更关注如何清晰的表现空间的复杂性和连续感。记录《西直门》的过程中,地铁4号线开通,西直门的换乘路线又发生了改变。图画中记录的一部分空间已经消失了。于是,无意之间,对现实的记录变成了对历史的记录。

 

西河,北京,中
Xi Ba He, Beijing, China

西坝河是我居住的小区,一个典型的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北京住宅小区。老旧的居民楼,粗糙的环境,但不妨碍人们在里面惬意的生活。平日里居民们在院子里遛狗,在阳台上养鸽子,或是抱着猫出来晒晒太阳。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拉着一个买菜用的拉杆箱,箱子里面是早市上买回来的菜,中间还挤着一只小狗。这幅人与动物之间的温情画面让我很感动。

当时我准备参加一个主题为动物园(Environmental Zoo)的国际城市概念设计竞赛。于是我决定将这些身边的日常生活状况拓展为城市设计。我设想了一座城市中无边界的动物园,为动物而建的乐园和为人而建的城市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动物园里人与动物的藩篱。在这里社区的设施不再单单为人设立,而是充分考虑到住在社区里的动物们的需求,例如鸽子的住所,小猫小狗的住所,动物医院,动物监控中心(通过动物芯片技术实现)。我甚至还在社区的中心规划了马房,羊圈,建立了一个迷你牧场。西坝河小区的真实环境被用作这个设想的基地,现实和设想相互叠加。这看似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但不要小看‘故事’的潜力。建筑师王欣说过:‘它从来都是一个城市长期的支点……是城市隐藏的结构……有故事铺底,生活就呈现了。

 

三里屯北京,中
San Li Tun, Beijing, China

曾经繁华的三里屯酒吧街是北京地下文化的圣地,它是城市自然形成而非行政规划的产物。然而随着商业资本的涌入,三里屯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时髦的高端地界儿,而当年那种自然的充满北京式的平易近人的酒吧氛围,却不再见踪影。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第一次看到三里屯南42号楼时,就发自内心的爱上了这个地方。在我看来这里就是当年酒吧街的重生:一栋80年代的6层砖混居民楼。1到2层的居室改成了酒吧,餐馆,DVD店,纹身店,成人用品商店,服装店……。来往的人群里夹杂着各国人士,或打扮时尚,或穿着邋遢,操着各式语言。地域性和国际化在此完美结合。它没有对面三里屯Village的光鲜亮丽,一切都充斥着随意二字,生活的气息浓烈扑鼻。

《三里屯》的主要创作目的就是要把这种在北京难得出现的自然形成的街区记录下来。它比绘画式的记录要严谨,但也绝不像建筑测绘那样精确到毫厘。它既不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也不强调建造的客观属性。它关心的是整个空间被使用的情况和氛围,城市和人的交互关系。最终记录的尺寸与现实不一定相符,但尺度和氛围是非常准确的。《三里屯》是用工程学上的图纸形式——爆炸式轴测图来表现城市现象。

 

798北京,中
798, Beijing, China

798是三里屯一画的延续。它既是一张城市风景画,也是一张建筑图纸。(轴测图)。画面语言形式是工程学的,但它表达的内容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包括更重要的内容,即建筑内外的城市生活。因此除了建筑,道路,广场,绿化,管道这些大尺度元素外,家俱,机电设备,盆栽,广告牌,展品,甚至小到锅碗杯盘都进入了画面,其目的是通过客观的,事无巨细的记录,阅读城市生活的复杂与多采。宁详勿略,宁近勿远是画面奉行的原则。798工厂和三里屯南42号楼的有趣都源于建筑在经历了漫长的原本的使用后,重新获得了新生,并且这些新的功能并没有彻底取代原有事物,而是与其共存。这让它们变得更加复杂多义,从而远比那些正式的老城改造或是古街保护项目有趣得多。例如北京的前门大街改造和上海的新天地。前者把一条老商业街改旧如旧,后者把一片老石库门居民区改成商业街。建筑和街区都得到了形式上的保护,然而前者没有获得新的活力,后者则彻底改换了内容。798工厂和三里屯居民楼暗示出一种更巧妙的老建筑老街区保护策略,老区在得到保护的同时获得了真实的当代性而不是矫情的怀旧感。库哈斯在颠覆当代建筑思考后,在近两年宿命般地回到了保护主题。他说"我更喜欢那些自发地,偶然地旧区保护。"我想三里屯居民楼和798工厂正是他喜欢的那一类。

 

菊香人文空间 798 空间大,光线好,还有展览。就餐在三楼窗边感觉最好。特别喜欢他家的炸薯条,是粗粗的那种。珍珠虾卷,奶油南瓜汤也不错。超赞巧克力蛋糕,不是很甜。

lihan-14

 

AT CAFÉ 798 音译很妙!一楼最好的座位在外边广场上,让太阳把自己晒软。屋里有堵破砖墙,服务员从墙上的洞里钻出来点菜。二楼高高的房顶和软软的沙发,在酽酽的太阳下透透凉。这里的所有东西,包括面粉,都是进口。

lihan-28

 

洞房咖啡西餐厅 七九八 洞房?还是有洞的房子?印象深刻的白色空间,阳光透过白窗帘毫无顾忌的透射进来,白色沙发上有嫩绿色和嫩黄色的靠垫。喜欢他家柠檬薄荷碎冰,1/3都是薄荷叶,青柠檬也很大块。

lihan-29

 

设计360°店 798 《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打造的设计概念店。集合一众亚洲新生代设计力量,在此托物言志,是爱好设计、追求生活品质的人士必去之地。白色的空间,高挑的玻璃窗,简洁现代的家具,到处都弥漫着一股设计的味道。

lihan-30

 

卡门西班牙餐厅 三里屯 一个单独的小白房子,窗户是翠绿色的,墙上还吊着一些盆花,欧洲的感觉一下就营造出来了。海鲜饭是超好吃的, 直接就是两人的量。大爱这里的墨鱼汁海鲜饭,每粒饭上都裹着浓厚的墨鱼汁,真是鲜香。Tapas是各种味道的小吃集合:

lihan-31

 

卢卡斯墨西哥越南餐厅 三里屯 上下楼是一家店,楼下是墨西哥菜,楼上是越南菜。空间不大,环境称不上好,但就是喜欢来这里,感觉很自在。火车头河粉肉汤很入味,手切生牛肉片是整碗粉的卖点。Nachos,正宗的墨西哥玉米片,裹着墨西哥小辣椒

lihan-32

 

微薄之盐酒吧 七九八 能爬四楼摸进来要咖啡的,都是文艺种儿!老板是二手玫瑰主唱梁龙和著名民谣艺人乔小刀。有个开放式的厨房,可以自己做饭吃,还有半弧形的小舞台,人人都可以尽兴欢歌,忘却压力和时间,就如同自家的大客厅。

lihan-33

 

南锣鼓巷

lihan-34

文章来源:sketchupchina.com
作者微博:@李涵胡妍